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第六课:“我们”的杭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尊重每一个“我”的利益基础上,协调“我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我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合理机制。其中,杭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最美现象尤为凸显。
——蓝蔚青
10月27日晚,浙江省咨询委特邀委员、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城市大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蓝蔚青做客图信报告厅,走上《杭州通论》的课堂,为同学们带来第六期课程《“我们”的杭州》。
01
《我们圆桌会》- 一个品牌栏目的诞生和成长
《我们圆桌会》荣获2019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一个党政主导、媒体运作、公众参与、专家支撑、多方互动的经常性、制度化的公共话语平台,是协商民主的成功探索。”课程伊始,蓝蔚青老师便向同学们着重介绍了《我们圆桌会》的具体内容,并用相关影像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我们圆桌会》这个品牌栏目诞生的缘由。
一顶遮阳棚,为何迟迟撑不起来?
移走七棵柳树为何会闹出这么大动静?
光复路148号五楼的3户人家怎样和谐使用3个厕所?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蓝蔚青老师开篇便抛出这样三个民生问题。他指出,城市是民主制度的发源地和先行者、是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地区,杭州市委始终将民生的需求摆在首位。因此便有了《杭网议事厅》开放民意征集、政策发布和成效反馈的渠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等讨论畅所欲言、剖析热点解读政策,之后,《我们圆桌会》应运而生。
聚纳民意智慧,回应社会关注,加强舆论监督,疏导社会情绪,增进社会共识,助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圆桌会》对促进社会和谐、改善和保障民生制度有着形式上的重大突破意义。
02
家门口的民心工程,看基层社区如何自治
小到“庭院改善”,大到“背街巷子”,杭州市民真的可以全程参与计划立项、调查设计、进度安排、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蓝蔚青老师给予同学们肯定的回答,并亲切地称这些民生建设工程为“家门口的民心工程”。
从庭院改善到老旧小区改造,蓝老师着重强调,现如今,杭州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规划事先公布并广泛吸收市民意见,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规章和公共政策实行通过前公示,切身落实民生工程的信息公开制度、市民参与的现场监督制度、验收评估制度、质量回访和绩效考核制度,以相对全面的制度实施,切实保障杭州市民的公共需求合合法权益。
从“三位一体”到“红茶议事会”,经过社会多方的不懈实践探索,杭州基层群众自治逐渐形成了社会治理的特色“杭州模式”。“我们致力于建设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工队伍专业化和社区活动群众化,用‘红色三方在线’数字驾驶舱显示屏上实时变动的数据监测社区生态圈整体的运作状况,形成政府(社区)监管端、业委会自治端、物业企业管理端和小区服务端的‘3+1’多方协同平台。”蓝蔚青老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讲授道,如此便可以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更便捷、基层议事更智慧、为民解难更精准,这同样为“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建设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
03
以“我们”之价值观,增城市之精神凝聚力
共产党领导下多元协商共治的城市治理和运行模式,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合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作为杭州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蓝蔚青老师精辟地称其“既简单又深刻”。
“我们”作为价值主体、内涵和核心理念,是在统筹协调基础上的共赢。“党政界、企业界、知识界、媒体界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复合主体,形成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创业主体,处处彰显着‘我们’作为价值观主导的杭州现代化城市理念。”蓝蔚青老师进一步举例道,2018年,杭州在全省率先实行市、区县(市)、乡镇三级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主力杭州民生建设。
无独有偶,“公述民评”制度形成“评价——承诺——整改——反馈”的促进机制,扩大评价主体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提高各界代表评价的权重,凸显绩效评估的民意基础,成为在全国首创对党政群机关的满意度评价。再次印证了“和谐社会就是‘我们’之间互助、互利、互谅、互让的社会”的价值体现。
蓝蔚青老师用自身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给同学带来一场生动的讲授,在课程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身边的民生建设中真正地感受到杭州“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城市风貌,将“我们”价值观念深入落实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共同营造和谐社会,共建美好杭州。
同学们与蓝尉青老师的精彩问答互动:
问
随着杭州经济不断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杭州这座城市成生活,这也导致原来画中的诗意江南变为现在快节奏的城市,您认为应该怎样平衡这种现象?
答
杭州现阶段的发展是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大量外来人口特别是年轻人的涌入,给杭州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也为杭州在国际上的竞争制造了城市优势,但这一切都是不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同样需要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建设宜居杭州之城。
问
近年来杭州对于特殊儿童群体越来越关注,但为他们设立的相关机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收费高也成了一个门槛,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
杭州市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也重点放在了“一老一少”上,对儿童群体的关注也有很大提高。教育的起点反映了社会的公平,在今年的“十大民生”问题中,就对公办幼儿园等机构的扩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不断助力城市教育发展。
研院动态 | 天下良仓祝毅董事长一行来院交流
学习坊动态 | 吴伟强教授:静态交通建设与管理
研读 | 王坚:数据时代,尚未到来
文字 / 代林茹
今日编辑 / 辛昊航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审稿 / 刘靖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